句子秀 一句话的力量!
📜
名言
🎬
台词
📚
书籍
❤️
情感
🔥
励志
🌱
治愈系
😏
毒鸡汤
🔍 搜索"别来无恙:香港电影(1997-2017)"的结果 共找到10个结果
推荐
句子
标签
专辑
句子
出生于上海的王家卫早年随父母移居到香港,但他对童年的城市有着相当浓厚的感情,这也塑造了王家卫与生俱来的脾性。因为深受鲁迅、施蛰存、穆时英等作家的浸润,王家卫的电影中总流露出颇为暧昧的上海风情――不断地呈现出大都市的现代性特质――一种有关漂泊、无家、寻根、爱情等游离状态。
句子
陈果的浪漫主义是惨烈又内敛的,他大约不是看不到香港光怪陆离、迷乱眼睛的美,只是那漂亮太过张扬,不适合哀乐。正如他会将《香港制造》比作搁浅在树枝上的断线风筝,就像对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是美而抓不住的青春的解读。
句子
早逝的青春和爱情需要一个信物留念。出现在《香港制造》前半段的阿珊的遗书或许算是一个很合理的信物。阿珊已死,她对爱情的困惑留在了字迹里。信从被阿龙捡到就被视为不祥之物,后来却是三个人共同拥有的小秘密。他们根据遗书内容找到了阿珊就读的女校,戳穿了道貌岸然的体育老师,又找到了阿珊的住址,扰乱了痛失亡女的老夫妇,成为他们单调沉重生活里唯一的插曲。这封信几经周折,还是跟着中秋三人,最后变成中秋无处倾诉心事的承载体。三个人相继死去,青春的灵魂早拥抱在一起,阴阳相隔的理解和体谅,是《香港制造》里对温情最后的注脚。
句子
电影世界的单纯多数是由电影人物的单纯作为基石的,中秋就是这个下沉世界中奋力向上游的稀缺品。他看到的世界,局限、颓态又珍贵。他看到的阿屏,是忘了癌症、享受生命最后光阴的姑娘,是主动搭讪古惑仔并跟他牵手上街的姑娘。她大概与岩井俊二《梦旅人》里的“乌鸦”一角异曲同工,崩溃边缘,绽放了高于常人几倍的美。人生经历有限,阿屏在坟场伤感死后的世界,很快又放下对自己生命的留恋,呼喊着素未谋面,早已告别人世的阿珊,仿佛这生死的距离早已瓦解,她们漂泊的灵魂在阴阳之间互为参照。中秋眼中的阿龙,跟袖中藏刀、手中紧攥着枪的人不一样,白痴不懂自危,他只会帮中秋抱着西瓜,送给阿屏。每一次阿龙爆出鼻血,都被中秋戏弄调侃,而当他真正流血,贴在阿龙脸上的卫生巾也显得儿戏,大约纯
句子
曾经以为王家卫的电影无非是红男绿女的小情小调,只是加点“恋物癖”倾向,对所有道具充满迷恋,故成全了香港 Icon“墨镜王”。诞生于新千年交替时刻的《花样年华》是王家卫最精致的一部作品,他将所有情怀都放在这部电影里,成就了不一样的上海人和不一样的王家卫。
句子
被影迷过度浪漫化的香港,从不缺乏风格化的审美,遮天蔽日的招牌、时空隧道一般的半岛扶梯、胡说八道仍然能言中问卦人心事的算命师傅,甚至几碗街边的碗仔翅,都是这座城市温情细节的体现。《香港制造》的情调则彻底与过去分道扬镳,热血已彻底燃尽,电影只剩颓败,只有生命垂危时奄奄一息的无力与消沉,它以丧为美。看着中秋、阿龙、阿屏在坟场恣意嬉戏追逐,观众切身感受到他们不是自欺欺人,仿佛他们曾在人行道被暴晒的,不只是皮肤,还有一个四处冲撞、淤青已久的灵魂。
句子
结合港人彼时迷茫的心态,这种颓态更叫人无法抗拒。也许当世界的烟花燃尽的那天,也会有人为灰烬作诗。正如见证着香港电影走向衰败的影迷每一次重温《香港制造》,总会回到当时的语境里,郑重其事地参与对这座城市一段历史时期的告别,而中秋,就是这场告别的代表。
句子
香港是一座浮城,人们早把他乡当故乡。这种流离心绪早在 1949年后就充溢在南迁影人的内心深处,对故土的感伤情绪隐隐作痛,这种情绪从 60年代盛极一时的邵氏经典古装片中可见一斑:张彻拍了近百部江湖故事,不厌其烦地叙述乱世恩仇;李翰祥则借历史奇情以怀古;胡金铨的武侠中,把时代背景放置在乱世明朝以隐喻香港的离散经历。
句子
作为海派文学研究的集大成者,李欧梵在《现代性的追求》中如实地剖析了“新感觉派”小说的与众不同:“穆时英和刘呐鸥热衷于都市的世俗生活,非但把都市的物质生活女性化,更把女性的身体物质化,与汽车、洋房、烟酒、舞厅联系在一起,像是一种商标和广告。换言之,他们用女性的形象来歌颂物质文明,拥抱现代化,表现出一种既兴奋又焦虑、既激昂又伤感的情绪。”从这个表述看来,王家卫的电影无疑是“新感觉派”的镜像呈现。
关注公众号,获取更多精彩内容
×
句子秀公众号
扫码关注,每日分享精选句子
✓ 每日精选句子推送
✓ 独家原创内容
✓ 免费获取更多句集
XML网站地图